在田野上书写科技创新答卷|环球热闻

来源:东方烟草报 2023-06-27 22:51:00

“三夏”时节,豫中平原,生机勃勃。近日,记者前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白龙庙村的平顶山市现代烟草科技园烟叶生产技术中心。

“技术中心远离繁华的城市,在这里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苦。”坐在颠簸的车上,技术中心主任李俊营说,技术中心招收的大学生,已在此坚持了8年。

8年的坚守付出,小树苗长成了大树。


(相关资料图)

“技术中心副主任常栋是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的农学博士,家在郑州,甘守乡野,他常年致力于烟草栽培与土壤保育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5篇、专著1部,共获得专利授权2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技术中心农艺师何晓冰主要从事烟草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研究,已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项,获得行业级科技成果1项、河南省科技成果4项……”

说到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李俊营侃侃而谈。

他还利用车上的时间,和大家一起学习科技相关的最新资讯。“国家以及行业对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视,我们一定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利用好平台项目资源,为平顶山烟叶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李俊营说。

到达技术中心后,常栋安排大家准备好自封袋、一次性橡胶手套、离心管、冰袋、泡沫箱取样铲等,到宝丰县肖旗乡张伍庄村试验田,采集烟叶和土壤样品。

下了车,大家麻利地拿起工具,走在田间小路上。由于不久前下过一场雨,他们的鞋子上渐渐沾满了泥土。

当前,河南平顶山烟区正值烟叶移栽后大田管理的关键时节。据技术中心农艺师许跃奇介绍,“豫中烟区粮烟融合高效可持续种植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正在这里有序展开。

项目组通过研究烟叶和小麦间作时不同的带宽、密度、间作品种等影响因素,观察两种作物间作的边际效应。近两年多的试验中,项目组采用条带式方法,既提升单位面积粮食作物产量,又保证烟叶品质,同时兼顾机械化操作,试验取得了可喜效果。

“我们持续用科技力量助力构建‘以烟稳粮、以烟促粮’发展新模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项目组组长李俊营自豪地说。

常栋叫上技术中心农艺师杨楠、王明鑫向试验田深处走去。他们瞄准一株烟叶,用铲子熟练地挖下去,然后使劲儿拔了出来,小心地拨开根部。“取土这项工作颇有讲究,必须是紧紧依附于白色根系的土壤,而且不能夹杂肉眼可见的杂质。”杨楠一边说一边在手上仔细地捻着土,确认符合要求了,才小心地装进写好标记的离心管里。

采集完样本,回到技术中心,大家迅速来到试验室对鲜烟叶样品进行杀青,分析土壤样品。

“我们没有午休的习惯,每天不是在做试验,就是在去往试验田的路上。”王明鑫说,处理好样本,接着要去“烤烟新品系Y2001配套技术优化和应用”项目试验田测量农艺性状,查看病害发生情况,以确定该品种在平顶山烟区的最佳移栽时间。

正在烟田里劳作的李口镇大张庄村烟农张振朋看着常栋等人在烟田里忙碌的身影,感慨地说:“我种了八年烟,在技术中心专家帮助下,不断尝试新技术、新品种,烟叶质量越来越好,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叶长54厘米,叶宽30厘米,径围7.5厘米,株高64厘米……”时间接近下午两点,金灿灿的阳光洒进烟田,洒到这群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身上,他们正在大地上奋力书写科技创新的生动答卷。

关键词:

返回顶部